台“中研院”生物多样性中心研究员郑明修2003年开始在后壁湖复育海胆,与公园、当地小区及浮潜业者共同推动海洋保育与观光游憩的互利共生。2005年正式成立“后壁湖海洋资源保护示范区”,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规划“喂鱼区”。
“就像恋爱,人与鱼必须先接触认识,才能谈感情。”郑明修这样形容设计喂鱼区背后的逻辑。不过他说,用这种方式吸引鱼群其实很无奈,“如果原本的鱼类资源丰富,根本不用这么做”。他希望透过潜水客适度喂食,一方面吸引鱼群,一方面也可以让民众更亲近海洋,“当小鱼轻咬手指的剎那,让很多潜水客兴奋、感动不已”。
但郑明修也提醒,人类喂食鱼群并不是正确的复育方法,如果鱼群适应人工饲料的味道,容易使牠们失去自行觅食的能力,离开复育区就不易生存。目前后壁湖的潜水喂鱼区设在离珊瑚礁有一段距离的海底沙地,潜水客可以脚着地喂食而不破坏海底地貌。
郑明修建议只要带一点点简单的面包屑或吐司边,就可以吸引鱼群,“经常会有数百尾的鱼群”,常看到的有雀鲷、五线笛鲷、黑星笛鲷、秋姑鱼、隆背笛鲷等鱼类,下一步希望能让大型鱼加入。
“国研院”海科中心鱼类学者陈正平长期观察后壁湖海域生态,当地目前已经登录的鱼类有178种,若要长期保持喂鱼区的效果,除了要控制喂食的密度,也要扩大保护区范围,让保护区和自然海域有缓冲。